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科技创新催生更多“超”新星

发布日期:2024-01-25 来源:陕西日报

2024年1月25日《陕西日报》第06版

科技创新催生更多“超”新星.png

陕西天回航天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在装配某款发动机。 

在陕西鸿鑫耐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在操作设备。

       2023年,陕西全力抓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西安“双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进展。近日,记者先后在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企业、高校进行采访,通过创新一线的故事,反映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刚刚过去的2023年,陕西科技创新重要指标亮眼——

       全省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120.76亿元,同比增长34.95%。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8万家,同比增长3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53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1万家,同比增长33%……

       新年伊始,陕西科技创新捷报频传——

       全球第一桶地下原位热解煤焦油在陕西成功提取,实现煤田地下原位采油从“0”到“1”的突破。陕西企业研发的全球首款带有生物活性涂层的3D打印多孔钛合金椎间融合器获批上市……

       亮眼的指标和频传的捷报,源自陕西加力加速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释放科技资源潜力。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陕西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竞争新优势。

       把“不可能”变成“现实”

       1月22日,陕西天回航天技术有限公司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该公司自主研发的85吨级液氧煤油分级燃烧抽气循环火箭发动机“巧龙1号”将于近日进行整机试车。

      “‘巧龙1号’采用独创构型,具有高可靠、低成本、结构简单、易于量产等特点。整机试车后,我们将立刻对其进行相关测试、验证,争取年底定型、批量生产。”天回航天董事长、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刘红军介绍。

       创办两年多,天回航天已经完成了4款新型火箭发动机型号的研制,其中2款完成整机试车。

       天回航天何以发展如此迅速?

     “秦创原和‘三项改革’让我们把‘不可能’变成‘现实’。”在刘红军看来,政策的支持、创新资源的“托举”是高科技企业能够快速发展的关键。

       刘红军曾任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液氧煤油发动机系列总设计师,2019年入职西北工业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面对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缺乏动力系统的瓶颈难题,拥有5项航天发动机整机发明专利的刘红军一直希望能把这些  专利变成产品。

       2021年3月,在西北工业大学和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的共同努力下,刘红军以5项发明专利作价入股,成立天回航天。那个时候,恰逢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乘着政策的东风,天回航天的系列发动机产品相继诞生:

2021年8月,“小龙一号”发动机立项。从图纸设计到零部件投产、组装,再到首次成功点火试车,整个流程只耗时半年。

2023年7月,全球首台百吨级液氧煤油混合循环发动机“红龙一号”圆满完成首次半系统热试车,填补多项国际技术空白。

……

      “面向未来,我们在加速发动机规模化批量生产和商业化进程的同时,还将瞄准核心技术,加快运载火箭的研发,力争实现中国制造新突破!”刘红军表示。

       在陕西加力加速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中,一批像天回航天这样的科技企业涌现出来。它们脱胎于高校院所,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优势,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也更有底气、更显担当。

       科研人员创办企业超过1000家

       在秦创原和“三项改革”的各项政策支持下,西安理工大学多个科研团队破解了把矿泉水瓶、塑料袋等废弃物“变废为宝”的“密码”,孵化出环保产业链上的多家企业——

       段宗范科研团队以回收塑料再生纤维为原料,生产出一种只吸油不吸水的油水分离新材料,3秒内可以完成油污的快速吸附。周星科研团队攻克了包装材料资源化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使得废弃塑料的转化效率超过98%,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如何实现成果转化?这是像周星和段宗范这样的科研人员面临的共同问题。高校教师创办企业会不会被人说“不务正业”?如果转化失败了,存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场地从哪里来?资金从哪里来?……种种困扰令他们望而却步。

       2021年,以国家深化全面创新改革为契机,陕西在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开展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工作。2022年3月,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陕西在全省推进省属综合类、理工类高等院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

       2021年8月,段宗范依托团队科研成果创办陕西鸿鑫耐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团队的4项专利申请权也从学校顺利转让至公司,并作价入股40万元解决了企业发展之初的资金问题。

       “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点对点、一对一”的精准服务、“三项改革”重点专项……政策“松绑”的同时,陕西聚焦“不敢转”“不会转”,力促“转成功”“转得好”,多措并举打通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通道,支持一批通过改革举措实施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实现从无到有;助力一批通过“三项改革”已组建的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从小到大的发展。

       2022年3月,周星团队也在秦创原总窗口创办了陕西星运博凯科技有限公司,并享受到了多项政策扶持。“在推动产品市场化的同时,我们还将攻克核心装备研发设计难题,希望实现废弃塑料处理高端装备的国产化。”周星满怀信心。

       “三项改革”推行以来,科研人员成立成果转化企业1051家。2023年,全省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316.66亿元,同比增长102.68%。

       从“东南飞”到“飞地孵化”

     “有了秦创原,很多曾经‘东南飞’的团队和专家,都愿意回到陕西创新创业。”作为从长三角地区归来的创业者,陕西麦克斯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晶感受到了陕西科创生态的变化。

       2022年6月,王晶创立麦克斯韦医疗,在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对接与帮助下,入驻榆林秦创原(西安)主中心,成为一家“飞地孵化”企业。

       王晶从事医工交叉研究多年,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博士毕业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工作。2016年,通过人才引进计划,王晶加入西安交通大学。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牵头筹建的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揭牌。作为副总工程师,在该中心工作期间,王晶带领团队进行了多项医工技术与服务的开发应用,与全国100多家三甲医院有过技术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乳腺癌与义乳产品逐渐进入王晶的视野。

       经过谨慎的市场调研和技术分析,王晶决定创办企业,进军以医疗数字化定制为支撑的高端义乳市场。这时,秦创原榆林“飞地”进入王晶的视野。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中,陕西通过鼓励探索“西安研发+飞地孵化”等多种模式,加快构建“一总多区”全域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秦创原榆林“飞地”由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服务,旨在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围绕榆林产业创新需求,结合产业、空间及政策资源优势,打造“西安研发+榆林转化”的创新协同机制。

      “经历了重重筛选,榆林‘飞地’给我们这样的初创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与办公场地,希望我们的项目能在这个平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王晶说。

       2023年10月,麦克斯韦医疗加入秦创原“e起创”计划。今年,麦克斯韦医疗的义乳产品将推向市场。

     “在医工交叉领域多年,技术是我的专长,但创办企业过程中融资、估值等很多方面,我并不擅长。‘e起创’计划提供了涵盖企业发展的全维度的科创服务,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助力我们快速成长。”王晶表示。

       截至目前,秦创原总窗口与地市共建25个协同创新基地;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各类服务机构709家,吸引双创主体7703个;加入“e起创”计划的入孵企业估值超过33亿元。